!!.;*'使
以史为鉴 修正行为
1
1

公元前453年,赵魏韩联合起来灭了智氏,瓜分了晋国。这是《资治通鉴》用倒叙手法记载的第一个历史事件。当时,智氏与赵氏、魏氏、韩氏四大家族把持着晋国国政,其中智氏的实力最强。

智氏家族的智宣子去世后,智伯主持国政,处事霸道。他以筹措军费的名义,要韩氏家族献出一座城邑。韩康子不敢得罪他,想把祸水外引,就给了智伯一座万户的城邑。智伯继而再向魏桓子索地。开始魏桓子觉得智氏欺人太甚,要予以拒绝。可他的辅臣任章却建议采用“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;将欲取之,必姑予之”的骄兵之策,麻痹智伯,并暗中结交利害攸关的盟友,共同对付智伯。老谋深算的魏桓子也给智氏送了一座万户之邑。当志得意满的智伯进而求地于赵襄子的时候,遭到了坚决抵制。

智伯于是带上韩魏军队一起攻打赵氏。智伯率领三家联军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,甚至决汾水以灌城。围城两年,晋阳军民同仇敌忾,毫不动摇,“沉灶产蛙,民无叛意”!

智伯乘车巡视攻城。他坐在最尊贵的左侧位置;魏桓子在中间驾车;韩康子在右侧持兵护卫。三位卿大夫都是主君,地位是平等的。而智伯没有给予其他两位主君平等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。威风十足的智伯不无轻佻地说:“哎呀,我今日才知大水足以亡人国啊!”霸气外露引起了两个盟友的忧虑,因为二子担心“汾水可以灌(魏都)安邑,绛水可以灌(韩都)平阳也!”

魏、韩二子的忧虑很快就被智伯身边聪明的谋士疵所察觉。他提醒智伯,魏韩必反!智伯问,先生怎么知道呢?疵回答,从人情事理即可推知!晋阳城破在即,二子不仅没有喜色,却忧心忡忡,不就是担心唇亡齿寒,赵氏亡,下必及于韩魏吗?

次日,智伯以此质问魏桓子和韩康子。二子矢口否认,说一定是有人充当赵氏的说客,想让您怀疑我们而放松了对赵氏的攻击。我们都盼望早日分享赵氏的田土呢,怎么会去做危险的傻事冒犯您呢?智伯相信了二子的辩解,完全不理会疵的分析。

被围困在晋阳城的赵襄子决定反击。他秘密派人出城,游说韩魏两家:唇亡齿寒,赵亡,难必及于韩魏。于是,三家决定联合反攻智氏。这天夜里,赵襄子突然对岸上军队发动袭击,并掘开水坝,倒灌智氏驻军营地;韩魏两军也从侧翼进攻,大败智氏军队。智伯被杀,智氏家族灭亡。

智伯的贪得无厌、无理取闹、霸道、傲慢、利令智昏,轻视对手,不讲仁德……导致最后被灭的结局。假如智伯不是这种人,他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行为,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悲惨结局。所以,智伯的结局是他用自己的行为选择的。只知道前车之鉴是不够的,关键是要从中得到教训而杜绝类似的行为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。在当今的领导者中,有没有智伯这种人呢?

显示0个结果
您的回贴

您需要才能发言,请点右上角头像进行登录后再发言。

©2025 天潮 信使

联系我们

若您需要帮助,请给我们写信!

正在发送...
Back Refresh Forward

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

or    

Forgot your details?

Create Account